8月6日,青海省卫生健康委举行“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系列新闻发布会西宁专场发布会。会上围绕青海省“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工作情况,重点介绍近年来西宁市在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方面工作情况,并答记者问。
全市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稳定薪酬占比达69.68% 县域医共体实现全覆盖 西宁市政府副市长、城北区委书记陈永钦从5个方面介绍西宁深化医改的改革与成效。 一、系统集成,顶层擘画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二是彰显公益性。 三是完善考核机制。我们完善了政府对公立医院党组织书记和院长的绩效考核机制,将公益性和运行效率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引导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本位,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二、联动赋能,关键突破 一是落实分级诊疗制度。进一步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实行分级诊疗病种目录,已分别涵盖基层医疗机构和二级医疗机构病种240种和300种,为合理分流患者提供了指引。 二是引导城市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推动省内三甲医院专家下沉四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机制+专家+技术”方式带动提升区域内医疗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三是县域医共体实现全覆盖。在县域范围内,共组建6个县域医共体,实现了全覆盖。县域医疗资源整合共享、组织管理、投入保障等政策进一步完善,同时建设县域内影像、心电等资源共享中心。医共体内上转率下降至1.38%,下转率提升至17%,“一升一降”的分级诊疗成效初步显现。 三、服务提质,价值重塑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四、人才激励,活力释放 一是构建多层级薪酬制度。持续优化公立医院党政主要负责人“双年薪制”,分级分类确定公立医院薪酬水平总额并完善动态调整薪酬机制,年薪全额纳入同级财政部门预算保障。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全市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稳定薪酬占比达69.68%。 二是制度创新助力人才引入。按照“控制总量、动态调整、周转使用、高效供给”原则,建立医疗卫生事业编制“周转池”制度,统筹调剂空余编制纳入编制“周转池”,专项用于医疗卫生领域补充急需紧缺专业人才。 三是深化援青资源联动。充分利用各类援青医疗资源,建立长期协作关系,提升重大疑难疾病和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推动形成省、市、县三级医院援青资源共享、学科优势互补、协调联动发展的工作机制。 财政部门是如何支持 公立医院发展保障其公益性的? 西宁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宁辉介绍,在加大投入力度、明确投入重点、创新投入机制、优化补偿方式上不断下功夫,切实履行了政府办医职责。 一、基本建设投入持续加大 “十四五”期间,财政对公立医院直接投入累计22.05亿元,占同期医疗卫生支出的17.38%。统筹中央预算内投资、抗疫特别国债、一般债、专项债等资金11亿元左右,用于支持市第一人民医院北川分院建设项目、市第三人民医院急救创伤诊疗中心暨老年病诊疗康复中心建设项目、市第二人民医院急救创伤诊疗中心建设项目、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综合楼等建设项目。统筹中央、省市专项资金4亿元,支持医疗保障和服务能力提升等。特别是2024年争取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资金5亿元,目前已下达2.5亿元。 二、特色专科、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强 “十四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0.8亿元。按照国家级特色专科500万元,省级、市级专科300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期间打造脾胃病科、超声科、内分泌科等8个重点专科。 三、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十四五”期间,全市公共卫生服务累计投入39.95亿元,占同期医疗卫生支出31.48%。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84元提高至99元。 四、基本医疗保障力度持续加强 “十四五”期间,全市医疗保障投入累计45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人均656元提高到680元。 西宁市医保部门是如何发挥 “三医”协同中的关键作用的? 积极推进总额控制下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其中,持续开展按病种付费和日间手术。创新体制机制,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支付方式改革成效显著。率先在全省开展门诊病例分组(APG)支付方式改革试点,试点医疗机构与改革前同期相比,门诊次均费用、患者个人费用负担、医保统筹基金支出增长率分别下降0.27%、9.67%、22.96%。中藏(蒙)医日间病房医保结算功能形成,将符合开展中藏(蒙)医日间病房的30家定点医疗机构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常态化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使用。执行国家和省级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落地实施1057种中选药品和113类中选医用耗材。持续推进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零差率,全面取消西宁市定点医疗机构医用耗材加成。 医保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经办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经办服务体系已成规模,15分钟医保便民服务圈基本建成。实行综合柜员制,推行“一窗通办”“网上办”“高效办成一件事”事项落地实施。持续深化医银合作,在全市60个中国农业银行营业网点设立“医保就近办服务点”,办理3类14项医保业务。医保经办服务下沉再深入,全市374家“两定”医药机构设立医保便民服务站,直接办理13项医保经办业务,实现了让群众享受就近服务“少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