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财政部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了《2025年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拟支持城市公示名单》,共有20个来自不同省市的城市入选此次名单(财政部,2025)。自2022年首批示范项目评选结果出炉以来,该工程已评选出四批示范项目,共有70个城市入选。
入选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支持城市不仅意味着这些城市将获得最高5亿元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更代表着它们将在全国公立医院改革版图中扮演“样板”与“引领者”的重要角色。在中央财政与卫生健康部门共同关注之下,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正加速驶入“深水区”。本次入选城市名单如下: 强化绩效激励机制 根据财政部与国家卫健委设定的示范项目机制,每年通过竞争性评审选出若干城市纳入支持范围,示范期为三年。参考往年文件,每个城市项目可获得不超过5亿元的财政补助资金,其中10%作为绩效奖补资金,强化绩效奖金的激励导向(国家卫健委,2023)。 项目资金的主要用途,聚焦于提升市县级公立医院诊疗能力、加强智慧医院建设、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三大重点(财政部,2022)。 示范项目获得资金扶持的同时,也需要完成任务清单。每个入选城市需制定详尽的改革计划,涵盖医疗资源优化布局、人事薪酬机制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创新、医院管理提升等关键领域。 以财政支持促医改发展 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示范项目,不仅是一项财政支持工程,更是一项推动医改深化、实现人民群众“好看病、看好病”目标的制度创新。项目聚焦于解决公立医院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和发展瓶颈,系统性打造现代化医疗服务格局。 首先,改革强调构建有序就医新格局,推动医疗资源合理布局。通过明确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引导高水平医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强化市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建设,特别是在急危重症救治、常见病多发病管理方面加快临床专科建设。同时,依托基层医疗机构与家庭医生团队,提升群众健康管理能力,逐步实现“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小病在基层”的目标。 其次,改革要求深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示范项目要求各地建立强有力的改革推进机制,聚焦价格、医保、薪酬、编制等关键领域破题: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理顺医疗比价关系;推进医保支付方式多元化,稳步提升按病种付费占比;改革薪酬制度,激发医务人员积极性;探索编制管理弹性机制,增强人力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同时,坚持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责任,强化财政支持与绩效导向联动。 最后,项目将“高质量”落实到医疗服务能力、信息化水平与成本控制等核心指标上。重点支持市县级医院提升传染病、精神病、急救、妇儿等专科能力,推动智慧医院建设,实现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通过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机制,加强成本管控与资源配置效率,推动药品耗材集采常态化,遏制不合理费用增长,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示范项目成效初显 在前三轮示范项目中,多个入选城市交出亮眼答卷,验证了改革的方向与模式的有效性。 山东济南建立由市长挂帅、八部门协同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改革。在投入上,财政对公立医疗机构补助年均增长13.4%;在编制保障方面,实行动态调整机制,优先支持儿科、精神卫生等紧缺学科;薪酬改革则围绕“两个允许”政策,单列高端人才激励,精准引导资源向临床一线倾斜(国家卫健委,2025)。 河南郑州聚焦内部管理机制优化,下放医院管理权限,建立基层编制池;动态调整薪酬总量,引导医院“向技术要效益”;实施医保按人头打包付费,推动成本控制与绩效联动,形成“一升两降”(提升质量、降低费用、降低负担)的良性循环(中国卫生杂志,2025)。 江西鹰潭市则通过组织架构重组整合资源,将全市公立医疗机构整合为三家总医院,形成一体化运营模式,通过月度联席会议统一管理,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示范项目并非单纯“砸钱”提能,而是推进深层制度变革的抓手。项目所推动的不只是“医疗能力”的提升,更是在运营机制、服务体系、人才激励、智慧信息化建设等多个维度重塑公立医院运行模式,迈向更高效、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