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DRG/DIP付费模式的全面推行对医院运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以项目后付费为导向的绩效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控费提质”的核心目标。誉方医管创新提出的“多维价值驱动积分绩效管理模式”,通过量化医疗服务价值,将预算、成本、DRG/DIP与运营深度融合,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本文将从理论框架、实施路径、实践成效三个维度,系统阐述该模式如何驱动绩效关联“预算、成本、DRG/DIP与运营”。
一、多维价值驱动积分绩效模式的理论框架
1.价值医疗理念:模式的核心基石
“价值医疗”强调以最小成本实现最优健康产出,是多维价值驱动积分绩效模式的核心理念。该模式通过积分形式,将医疗服务价值拆解为工作量、技术难度、病种风险、成本效率等关键维度,全面量化医务人员的工作价值。例如:
业务量积分:衡量基础工作量,如门诊人次、住院床日等,反映医院运营效率;
技术难度积分:基于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评估诊疗复杂程度,激励高技术含量服务;
病种风险积分:结合DRG/DIP的CMI值、总权重等指标,反映病种治疗难度与资源消耗;
成本效率积分:通过成本核算与结余贡献分析,引导医务人员控制成本、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2.政策导向与国考指标的深度契合
该模式严格遵循国家医改政策要求,避免医务人员薪酬与业务收入直接挂钩,而是通过积分量化价值创造。例如:
与国考指标关联:将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满意度等国家级考核指标纳入积分体系,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
动态调整机制:根据DRG/DIP付费规则变化,灵活调整积分权重,确保模式与政策同步迭代。
二、多维价值驱动积分绩效模式的实施路径
1.预算源头:以价值为导向的资源分配
预算是绩效管理的起点,多维价值驱动积分模式通过以下方式实现预算与价值的深度绑定:
目标导向的预算编制:基于医院战略目标,将预算资源向高价值病种、技术难度大的科室倾斜。例如,对开展高风险手术或疑难病种治疗的科室,增加设备购置与人才引进预算;
动态预算调整:结合DRG/DIP病种成本分析,实时调整预算分配。若某病种成本效率积分显著提升,可增加其预算支持,反之则缩减资源投入;
预算执行监控:通过信息化平台实时追踪预算使用情况,预警超支风险,确保预算与价值创造目标一致。
2.成本控制:从“粗放式”到“精益化”的转型
成本优化是该模式的核心目标之一,具体实施路径包括:
多维度成本核算:建立涵盖药耗成本、住院科室可控成本、医疗全成本等的核算体系,精准核算每个DRG/DIP病种的成本。例如,通过参数分配法,将间接成本分摊至具体病种,为成本控制提供数据支持;
成本效率积分激励:将成本控制纳入积分体系,对成本节约显著的医务人员给予额外积分奖励。例如,某科室通过优化诊疗流程降低药占比,其成本效率积分提升,直接关联绩效工资;
病种结构优化:通过经济价值与临床价值(CMI)综合分析,确定战略病种、优势病种与劣势病种,对高价值病种收治给予积分倾斜,推动病种结构调整。
3.DRG/DIP付费:从“收入导向”到“价值导向”的变革
在DRG/DIP预付费模式下,该模式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支付逻辑与绩效管理的协同:
RW区间绩效激励:根据病种权重(RW)区间设置差异化积分奖励。例如,对RW值高于区域平均水平的病种,给予更高积分,鼓励医务人员收治高难度病例;
结余贡献精准激励:核算DRG/DIP成本与结余贡献,按结余贡献率区间采取激励措施。若某病种医保结算结余显著,医务人员可获得结余分成积分,直接提升绩效收入;
病案首页质量管控:将病案首页质量纳入积分考核,确保DRG/DIP分组准确。例如,对病案首页填写完整率、编码准确率高的医务人员给予积分奖励,反之则扣减积分。
4.运营管理:从“流程优化”到“价值创造”的升级
该模式通过以下方式推动运营效率提升:
流程再造与效率积分:优化诊疗流程,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床位周转率,并将效率提升纳入积分考核。例如,某科室通过日间手术模式缩短住院时间,其效率积分提升,关联绩效奖励;
资源利用效率评估:通过设备利用率、药品周转率等指标,评估资源利用效率,对高效利用资源的医务人员给予积分奖励。例如,对设备闲置率低的科室,增加其设备购置预算优先级;
跨部门协同积分:建立跨部门成本管理团队,对协同优化成本的团队给予积分奖励。例如,临床科室与药剂科合作降低药占比,双方均可获得协同积分。